一、项目背景
让长江“喘口气”
3月21日,中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流域开启十年禁捕周期,长江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刘承林是宜昌市艾家镇的一名渔民,从小以船为家,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十年禁渔令正式发布后,他果断上交了赖以生存的渔船,退捕上岸。为了响应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号召,他团结其他退捕上岸的渔民一起巡江,劝阻非法捕鱼、非法采砂等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最终,他加入协助巡护队伍,成为一名优秀的协助巡护员。
母亲河病了,这些视长江为生命线的渔民最是清楚。如今,“长江无鱼”已非危言耸听,江若无鱼,又何以渔?保护长江,助力水生资源修复,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盲目放生造成乱象
张阿姨生活在江边,对长江有着深厚感情。几十年来,看到长江环境逐渐恶化,她希望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每次去江边散步,她都会带上从菜市场买来的鱼小心翼翼放入江中,满心欢喜地看着它们游向远方。多年坚持,让许多善心人加入了张阿姨的放鱼队伍,放鱼活动规模越做越大。然而,一次与渔政科学放生专家团的交流活动,彻底改变了张阿姨的想法,原来放鱼并不简单,放流水域条件、操作程序、放流品种等都有严格要求,菜场买的鱼在长江中不能成活,对水资源恢复毫无益处,甚至那些看起来特别的野生鱼,可能是外来入侵物种,会给本土物种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
原来违背科学规律放生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张阿姨反思后决定带领大家一起跟随渔政专家学习科学知识,做到真正的科学放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时常会有热心人士购买各类水生生物沿江沿湖进行放生,前有社会人士北大放生巴西龟,后有长春同心湖放生小龙虾、杭州西湖投放大量甲鱼,不仅没有让鱼儿重获新生,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
这些现象的背后,说明公众对于放生普遍缺乏生态常识,亟需通过科学、规范的专业力量,构建社会公众参与鱼类科学放生的有效途径,引导公众的放生行为合规化、合理化、常态化。
二、项目内容
科学放生让长江有鱼
湖北省作为沿江省市干流里程之最,长江在此绵延1041公里,流贯省内26个县(市),湖北省长江生态环境治理对长江大保护战略至关重要。
“长江有鱼”项目由湖北省慈善总会、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等单位共同推进实施,中国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的长江濒危鱼类保护项目。该项目通过“鲟梦中华”系列活动,重点开展中华鲟为代表的科学放流科普和保护行动。
建设增殖放流站
在合适江段选择放流点,建造增殖放流站,设置科学放生宣传栏,聘请退捕渔民参与放流站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同时,为增殖放流活动和志愿者培训提供场地,成为科学放生的公众宣传教育窗口。
开展科学放生活动
策划组织公众参与鱼苗增殖放流活动,让放流行动合规化、合理化、常态化,研发摸索出社会公众参与鱼类科学放生有效途径,编撰科学放生标准手册。通过建立企业定制专场、合作伙伴联合、走进科研院校、走近村社等形式,宣传长江生态保护理念,呼吁公众参与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行动。
组建放生慈善志愿服务队
组建长江有鱼志愿服务队,广泛动员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单位等团体成立科学放生志愿者队伍,开展专业培训,发放科学放生规范标准手册,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科普宣讲、科学放生活动。
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研发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课程,内容涵盖水生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水产养殖、长江渔业文化等内容,在城市公园、社区以及特色渔村等地广泛开展适用于中小学研学、员工团建、亲子出游等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进行长江生态保护普法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氛围,推动长江大保护宣传教育形成整体合力。
三、资金捐赠渠道
(一)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网络募捐
爱心人士可在项目页面直接捐赠,各爱心单位可在项目页面发起本单位“一起捐”捐赠链接,组建爱心传播战队,动员员工通过“一起捐”捐赠链接进行自愿捐款,或将链接分享转发至微信群及微信好友邀请一起参与。
(二)开展线下捐赠
以银行转账汇款方式捐入湖北省慈善总会专用账户:
户名:湖北省慈善总会
账号:1115 0000 0012 47462
开户行:华夏银行武汉分行营业部
备注:长江有鱼
四、捐赠票证申领
根据《慈善法》规定,湖北省慈善总会依法为捐赠人出具由财政部门统一监(印)制的捐赠票据。爱心人士、爱心单位,可在微信公众号【湖北省慈善总会】“信息公开”版块点击“捐赠票证申领”按钮,按提示申领捐赠票据、证书。
咨询热线:027-874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