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3-06-28 15:49
来源:湖北省慈善总会
一、案例背景
百席村是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下辖村,村域面积4800余亩。全村11个自然湾,11个村民小组,742户,共2192人,“两委”班子成员4人。2022年4月,“腾讯公益•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公益项目落地段店镇,以段店镇社工站为平台,以百席村为试点,围绕村社问题及需求,筹集和运行社区公益基金,为辖区内困难群体提供支持性服务。
二、问题与需求
百席村80岁以上的老人86名,70岁到80岁的老人202名,是典型的老龄化村社。社会工作者调研发现,该村社存在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村里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二是村民村务参与度低;三是精神文化活动匮乏;四是志愿团队及社会组织少,动力不足,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滞后。
需求评估显示,村里老年人服务需求最多。其中,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邻里联谊节日庆祝活动等服务需求占比较高。由此可见,村中大多数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较为缺乏,他们希望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希望有人关注和陪伴。
三、目标与策略
根据社区资本论,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助于社区管理者组织和动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约束居民行为、维护社区公共利益、促进社区发展。
社会工作者在资产为本理论的指导下以构建和激活社区社会资本、建立农村地区“五社联动”机制为目标,以撬动慈善资源助力为老服务为目的。从三个方面进行介入:一是通过专业价值引领,营造相互信任的社区氛围;二是在互惠主义的指导下创设公认的社区规范;三是整合社区资源,打造农村社区高品质共享生活空间,促进各类资本的融入,建构丰富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实施过程
(一)盘活社区公共空间,提升村民参与意愿
2022年,村里对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借此契机,社会工作者协助村“两委”对公共空间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在室内一楼大厅开辟出了便民休息区和阅览区,方便了老年人尤其是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办理业务、娱乐休闲、阅览读物。
针对社区精神文化匮乏的问题,社会工作者收集背景资料发现,当前村社活动以老年人聚集性聊天或打牌为主,村内仅有的两支舞蹈队和楚歌队,虽然可以依靠承接商业演出保障队伍开支,一定程度上满足村民的娱乐性需要,但在疫情后也处于闲散待重组状态。社会工作者联系兴趣队的两位队长,希望她们以志愿服务参与的方式教授村民舞蹈和楚剧表演。两位队长表示,只要能提供活动室,她们愿意加入。
社会工作者和两委协调后,将村里老年人活动中心二楼装修打造为“轻舞飞扬”舞蹈室和“霓虹羽衣”楚剧社。按照队员们的服务特长、服务时间、服务意愿,将他们编入“老来乐”志愿服务队,并提供活动空间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以此提升村民参与的意愿。
(二)增设湾组议事点,保障老年人社区参与的权利
百席村是全国村级议事协商试点村,每次召开议事会,住得较远湾组的老年人参与不便,这降低了村社老年人的参与热情。社会工作者协助两委和议事协商委员会,在赵竹林湾、张后湾、赵家咀增设议事点,并设置议题协商公示牌,既能收集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又能方便老年人参与社区事务,保障老年人参与社区事务的权利。
(三)设置乡贤茶话角,促进社区慈善资源融入
为了提升乡贤参与的积极性,社会工作者向村两委建议,在村级议事大厅里设置乡贤茶话角,对乡贤资历和捐赠行为进行展示,提升乡贤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增进社区社会资本(慈善资源)的融入。
2023年春节,百席村举办的“议事协商在基层,共同缔造新百席”迎春慈善公益集市活动,近10家爱心企业、12支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现场所有节目均由村民自导自演,当天通过“幸福家园”公募平台筹集社区公益金8825元。在接收的26笔捐赠中,有10笔来自乡贤捐赠,其中1位乡贤就捐赠了2000元。4月28日,通过村民议事会讨论确定了基金使用方案和受助人员名单后,村里运用该项社区公益金,购买了米面粮油等价值5000元的生活物资,为22名大病困难老人和五保老人送去了“五一”节慰问。
(四)激发共享工作室功能,搭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
百席村共享工作室是村里的公益服务平台,已有注册志愿者176名,12支志愿服务队。12支服务队中有8支服务队的志愿者几乎全是老年人,有的还是80多岁的高龄老人。社会工作者发现,老人们参与社区事务发挥余热的主观意愿非常强烈,然而,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以及运作模式仍不完善,在活动开展常规化、可持续方面及其自我组织方面颇显不足。
社会工作者协助村里将共享工作室的志愿资源重新整合,并赋能牵头人,指导他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村民议事会,社区社会组织主动进行划片区公益服务认领,以项目化方式开展公益服务。微公益创投发动志愿者队伍提供社区服务,这可以与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提供上形成补充作用。例如,医务室廖医生主动牵头“健康天使”志愿服务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艾灸保健志愿服务。
为促进全民参与,保障公益服务常态化,社会工作者协助村里对公益积分细则进行优化,增加了23项积分兑换服务的内容。方便老年志愿者在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实现老有所为时,也能在自己有需要时,用积分兑换他人的服务,实现搭建起互帮互助的社会支持网络,实现老有所依相互扶持的效果,在资源匮乏的老龄化社区构建起“服(务)往服(务)来”的循环互助型养老生态。
76岁的志愿者张爹爹和81岁的万爹爹是村里志愿服务积极分子,在2022年度志愿者表彰活动中,张爹爹和万爹爹获得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在拿到荣誉证书后,他兴奋地向在外务工的儿子“报喜”一脸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在外打拼的家人看到父母在村里热火朝天地发挥着余热,每天开心又幸福,他们都纷纷向村里表示,愿意捐赠资助村里开展活动,迎春慈善公益集市上,村民们你两百、他三百、我五百的捐赠,慈善氛围逐渐被营造起来。
(五)打造“幸福之家”,夯实“五社联动”土壤
杏福园是百席村辖内的台资生态种植企业,每个月杏福园会带上园区刚采摘的新鲜蔬果和生活日用品探望村里的高龄老人。农村地域大,村民居住分散,每次来慰问的王老师总会因为不熟悉村湾小路,找不到慰问对象的家。头疼不己的王老师向村两委寻求帮助。
志愿者夏巧珍、童花姣是村里助老服务的“红人”,她们了解情况后主动请缨提供帮助。于是,村妇联主任拿着村里高龄老人名单在前面带路,志愿者帮忙打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随后,杏福园向村两委提议建立民企联动双赢机制。即村里提供一个活动场地,并成立一支志愿服务组织,在村里开展禁偷摘、禁盗捕宣传活动为企业(杏福园)守好大门,企业反哺村社,为村社提供就业机会,并为村社困焳群体提供救助和帮扶
经过议事协商,村里牵头发起企业捐资、乡贤捐赠,全村众筹,举全力将村部背后闲置的餐厅打造成了一处供老年人开展节日活动和生日聚餐的“幸福之家”。同时,以夏巧珍、童花姣为牵头人成立“杏福联盟”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为老服务。于是,由村里提供场地、企业(杏福园)提供慈善资源、社会组织(“杏福联盟”)负责组织策划、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营造和对社区增能,搭建起了为老服务的平台,为“五社联动”的深耕发芽提供了丰沃土壤。
五、产出与成效
1.塑造了四大高品质共享空间
便民休闲区、阅览区、文化广场的打造,塑造了全天候乐悠闲生态空间;共享工作室、舞蹈室、楚剧室的打造塑造了白天高品质慢生活空间;“幸福之家”的打造塑造了节日慢生活体验式创意空间;村民议事厅、乡贤茶话角、湾组议事点的打造塑造了全过程民主协商空间。
2.打造了村企联动服务平台
孵化成立了民企互助组织“杏福联盟”,打造了村企联动平台幸福之家。2022年,杏福园在“幸福之家”开展老年人慰问活动12场,捐赠慰老物资25662元。
3.推动了“五社联动”机制落地
通过志愿资源的整合、积分兑换制度的完善、全过程民主协商空间的塑造,社区社会组织的动能开关被重启激活,村社需求得到了回应,“五社联动”机制在村社落地生根。
项目以室内功能空间、室内公共空间、户外公共空间三个空间单元的打造切入,发挥平台作用,构建汇聚资源的“路由器”,搭建起了服务“连心桥”。通过深挖社区资本,成功撬动慈善资源,为村社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注人了新鲜血液。
六、总结与反思
案例中“五社联动”在农村社区中的运用遇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受村社传统捐赠习惯影响,公募平台的线上筹款方式需要时间适应;二是社区公益金的项目化运作方式对村“两委”和社会组织的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四社”与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需要进一步厘清角色期望和义务,达成共识。
从案例中可见,“五社联动”作为社会工作介人农村社区社会治理,要注重社区社会资本(慈善资源)对各主体间互惠关系的串联运用。案例中,社会工作者正是通过找准各主体间的利益点,为工作的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社会工作者也需要明晰“五社联动”中各主体间的职责关系,注重“服务+赋能”的结合。在为社区进行赋能的同时,关注社区内生动力的成长和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
(鄂州市鄂城区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徐萍 刘欣俊 易凤)